2023.11.11 【上海】漂流瓶丨上海双曲线混声合唱团十一周年音乐会
时间:2023.11.11 周六 20:00
场馆:上海市 | 上海商城剧院
票价:80-280 元
演出介绍
2023.11.11 星期六 SAT
漂流瓶丨上海双曲线混声合唱团十一周年音乐会
指挥:赵轶凡
钢琴:伏虎
上海双曲线混声合唱团
时间:20:00
场地:上海商城剧院
票价:280/230/180/130/80
曲目:
- 《逝去的夏天》(逝く夏の歌)
- 《义人离去》(Ecce quomodo moritur justus)
- 《直到有你》(Till there was you, arr. Chris Borela)
- 《越人歌》(张益改编)
- 《敕勒歌》(吴昊改编)
- 《海上花》
- 《我对你们说》(Esto les digo)
- 《我的一切》(All of me, arr. Alexander L’Estrange)
- 《让人听见》(Make them hear you, arr. Kirby Shaw)
- 《丹尼男孩》(Danny boy, arr. Joseph Flummerfelt)
- 《微光》(郑河改编)
- 《这世界那么多人》(孙宸宇改编)
你知道漂流瓶吗?
漂流瓶是一种在海洋中漂流的瓶子。它可以是一个玻璃瓶、塑料瓶、木制瓶或任何其他适合在水中漂浮的容器。人们通常在瓶子里放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些信息或祝福,然后将它扔进海里。漂流瓶可以漂流数英里,数百英里,甚至数千英里,最终被海浪推到某个海滩或岛屿上。
提起生活中遇到过的漂流瓶,非腾讯邮箱的功能莫属了。还记得那时点开邮箱里漂流瓶的功能时,模拟了在海边可以随手打捞的情境。大多数时候因为无聊,我会前往这片赛博电子海滩,点击捞一捞,看看有没有惊喜。
有时候,我觉得漂流瓶是一种单向奔赴,也是一种英雄主义。无论是扔出漂流瓶的人,还是接收方都是一种单向的情感传递。就如同大多数镜头里所表现的那样,漂流瓶都是被狠狠甩出去的,是一种情绪的放逐。收到漂流瓶的人,似乎更关注漂流瓶中的内容给自己的启迪与暗示。
而真正的情绪,在漂流。
畅想如果我们的卫星足够灵敏和精确,丢漂流瓶的人足够多,我们可能会发觉在太平洋或是大西洋,甚至是西湖或是在某些不知名的水域中,情感的浓度才是最高的。
在这样一片场域中,各种情感在这里擦肩而过、相遇、碰撞、分别。在这样一片场域中,路过的船只、帆帏都能够自由地、随机地、漫无目的地捞得一些情感碎片。
这也是本次音乐会命名为「漂流瓶」的原因。双曲线的团员们在选曲的时候,都会包裹一些「个人情愫」,推到广阔的场域中去,聚集、飘散,随之产生出声带与胸腔的共鸣,最终如同洋流、好似潮水翻涌到你的眼前。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你也可以在所有远航后推到面前的漂流瓶里,感受外部与内部的情感交织,打开一份来自未知的倾诉和寄托。以下是指挥在选曲过程中所发散出的涟漪:
本场音乐会从信长贵富《逝去的夏天》开始,这是我多年前在好友推荐下接触的第一首日语合唱作品;罗大佑的《海上花》则是二十多年前我还没真正接触合唱时参与的第一首「合唱」——与小学的毕业班同学一起。
国王歌手演唱的《我的一切》(All of me)展现了我能想到关于「流行合唱改编」六个字的一切,在此处表达一下我对已臻化境的亚历山大·莱斯特兰奇(Alexander L’Estrange)老师最诚挚的敬意。
我们同时给观众准备了中文合唱改编里最新涌现的杰作,《敕勒歌》(吴昊)和《这世界那么多人》(孙宸宇),配上我们曾在过去音乐会演唱过、深得观众和团员喜爱的《越人歌》(张益)和《微光》(郑河)。他们每一位的精心创作,都是合唱人不可多得的财富。
你可以在《义人离去》(Ecce quomodo moritur justus)和《让人听见》(Make them hear you)里听到坚定的信念。相对地,另几首简短清新的作品都在每一次哼唱时带给人别样的温暖,比如菲律宾牧歌合唱团演唱的《直到有你》(Till there was you)、金利·兰格的隽永小品《我对你们说》(Esto les digo)和耳熟能详的爱尔兰民谣《丹尼男孩》(Danny boy)。
腾讯邮箱的漂流瓶功能已于2019年6月24日起终止服务了,双曲线即将献映的「漂流瓶」将开始它们的远航。

本场音乐会优先使用购票平台短信发送的动态二维码入场。如需纸质门票留念,可于音乐会当天在剧场门口取票机自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