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8-10.29【上海】声游世界——世界吹管乐与电子音乐原创作品音乐会

时间:2023.10.28-10.29

场馆:上海市 | YOUNG剧场·绿匣子

票价:50 

演出介绍

声游世界》——世界吹管乐与电子音乐原创作品专场音乐会

演出:冯书雅、吴依诺

绿匣子GREEN BOX OPEN CALL,鼓励多元、创新和可持续性的表达,期待搭建青年艺术家创作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演出介绍】

本场音乐会的曲目运用了世界吹管乐器和电古琴演奏,并结合新世纪(New Age)风格、

国潮风格、爵士风格、摇滚风格、非洲与美洲原始部落风格、蒙古风格、凯尔特风格、印度

风格、亚美尼亚风格、西方民间舞曲风格的电子音乐进行演绎。

在活动中,中国骨笛、陶笛、爱尔兰哨笛、亚美尼亚嘟嘟克笛、印度班苏里笛、葫芦丝、

印第安笛、曲笛、梆笛、小萨克斯、秘鲁排箫、秘鲁盖那笛、口风琴、电子管风琴等乐器贯

穿起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发展史,与观众一同在音乐中环游世界。

【曲目介绍

1《撒哈拉的火焰——为陶笛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

时长:2分15秒

作曲/编曲:冯书雅

陶笛:吴依诺

电子管风琴:冯书雅

作品介绍:

在撒哈拉沙漠上,非洲鼓的鼓声犹如火焰般跳跃不息,人们的歌唱与舞蹈都充满无尽的力量与动感。

乐器介绍:

电子管风琴:二十世纪以来,电子音乐的风靡让我们的听觉色彩愈发丰富。而在众多演奏电子音乐的乐器中,电子管风琴无疑是绝对的“王者”。电子管风琴具有千种音色,可以通过演奏者对键盘的控制,把各种乐器演奏得惟妙惟肖。因此电子管风琴也被称为“一个人的交响乐团”“现代乐器之王”,丰富的音色、多元的风格,不断拓展着音乐的边界。

陶笛,世界乐器,不专属任何国度。各国各地域都或长或短有过陶器时代,都曾各自有过、或相互借鉴改革研发陶制笛子的记录。

2《远古的呼唤——为骨笛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

时长:4分17秒

作曲/编曲:冯书雅

骨笛:吴依诺

电子管风琴:冯书雅

作品介绍:作品为中国贾湖骨笛、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展现了远古时期先民以吹奏骨笛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

乐器介绍:

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用鹤类直骨制成 ,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3《凯尔特的传说——为爱尔兰哨笛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

时长:3分07秒

作曲/编曲:冯书雅

爱尔兰哨笛:吴依诺

作品介绍:本曲为爱尔兰哨笛、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在伴奏带中运用爱尔兰布祖基琴、凯尔特德西马琴等凯尔特音乐传统乐器,为音乐渲染了神秘而旷远的色彩,叙述着凯尔特民族古老的传说。

乐器介绍:

哨笛,也被称作“锡笛”、“便士笛(Penny Whistle)”、锡哨。在爱尔兰的盖尔语中称作“feadog”。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爱尔兰特色的民族乐器。哨笛起源于中国的箫,十一世纪传入欧洲。十五世纪爱尔兰宫廷就有关于御用哨笛手的记载,哨笛有六个孔,俗称六孔箫笛,或者六孔哨笛。十九世纪前页,一个叫 Clarke 的人在曼彻斯特开办了一个哨笛工厂,这是第一次哨笛以作坊生产的方式出现。哨笛一般由金属制作,也有木制的,锡皮打制的哨笛称为锡哨笛,吹气口为塑料或者木片制成,这种哨笛在爱尔兰传统音乐里使用最为广泛,所以又被称作为爱尔兰哨笛,或者爱尔兰笛。

4《丝路古道——为班苏里笛嘟嘟克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

时长:6分45秒

作曲/编曲:冯书雅

班苏里笛:吴依诺

嘟嘟克:吴依诺

电子管风琴:冯书雅

作品介绍:作品为印度班苏里笛、亚美尼亚嘟嘟克、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在电子音乐伴奏带中,运用了塔布拉鼓、迪鲁巴琴、坦普拉琴、西塔尔琴等印度传统乐器,使音乐充满浓郁的异域风情。

乐器介绍:

班苏里笛 BANSURI 最早起源与印度北部地区,是牧羊人和民间音乐人宠爱的乐器。 在印度神话中他是克里希那神选定的乐器,和牧歌与田园诗相联系,它是印度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在吠陀经上被提及并在2000多年前的佛教艺术中有所描绘。

嘟嘟克(Duduk),是亚美尼亚的传统民族乐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双簧气鸣乐器之一。它曾流传到波斯、阿塞拜疆、中东等其它地区。嘟嘟克笛音色较为温暖,柔和,略带鼻音,被运用在民谣和舞曲音乐中。

5《野狼之歌——为印第安笛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

时长:4分56秒

作曲/编曲:冯书雅

印第安笛:吴依诺

电子管风琴:冯书雅

作品介绍:狼与北美原住民有诸多联系,北美原住民将自己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坚信万物有灵。北美原住民属于黄种人中的蒙古人种,其石刻书法与中国的甲骨文、金文极为相近,乐律为五声音阶。他们喜欢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野生动物比较,并注意到人和狼的很多相似之处,还能学习狼在生活和狩猎中的智慧。

美洲土著笛身上通常有狼与鹰的图案,其声音如野狼的嚎叫声。作品通过悠远婉转的音调,展现了美洲原住民沟通万物、对话自然的精神。这种精神与中国“天人合一”之精神不谋而合。

乐器介绍:

印第安笛属于双气室哨笛乐器,印第安笛的音阶是按照小调音阶排列的,即五声音阶的羽调式,音量不大,音色柔顺温和,声音和谐。

6《魔都之夜——为小萨克斯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

时长:4分16秒

作曲/编曲:冯书雅

小萨克斯:吴依诺

电子管风琴:冯书雅

作品介绍:作品为小萨克斯、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鲜明的爵士音乐风格与中西乐器的结合展现了魔都上海之夜的繁华与海纳百川的精神。

乐器介绍:

萨克斯,是由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Antoine-Joseph Sax,1814-1894)于1840年发明的乐器。阿道夫是一位锐意的乐器制造者,擅长黑管和长笛演奏。他最初的设想是为管弦乐队设计一种低音乐器,比奥菲克莱德号(Ophicleide)吹奏灵活并能适应室外演出。他将低音单簧管的吹嘴和奥菲克莱德号的管身结合在一起并加以改进,以自己名字命名了这种新型乐器。

小萨克斯是结合了葫芦丝、单簧管、竖笛等乐器的构造进行改良的一种新型乐器。

7《风中的精灵——为秘鲁排箫盖那笛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

时长:2分38秒

作曲/编曲:冯书雅

秘鲁排箫(安塔拉箫):吴依诺

秘鲁盖那笛:吴依诺

电子管风琴:冯书雅

作品介绍:作品为秘鲁排箫(安塔拉箫)、秘鲁盖那笛、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在南美洲广袤的大地上,山鹰翱翔,万物有灵,音乐是秘鲁土著人沟通万物的方式,那翱翔天际的自由之声,是人们对自然无限崇敬和陶醉的心灵之声。

乐器介绍:

排箫,Flauta de Pan,是排箫乐器的统称。排箫是把若干支同种材质的音管,管子都是按由长到短或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并且把它们并排联接在一起,管子的底部都用塞子堵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吹管,吹奏时气流进入管中,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因地区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叫法,印第安排箫,在秘鲁叫安塔拉箫,在哥伦比亚叫卡帕多箫,在厄瓜多尔叫龙达多箫,在玻利维亚叫西克斯箫。有人将各种排箫统称为桑波尼亚(zampona)。

盖那笛是Quena的音译名,盖那笛是安第斯山脉人民开发的传统长笛。在过去,印加人和许多其他土着前哥伦比亚人建造并演奏了乐器。 Quenas有可能发展到瓦尔迪维亚时期,大约公元前3000年。

8《傣家舞曲——为葫芦丝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

时长:5分13秒

作曲/编曲:冯书雅

葫芦丝:吴依诺

电子管风琴:冯书雅

作品介绍:傣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作品将傣族音乐注入现代多元音乐风格——融入当代电子音乐和爵士演奏方式,展现了傣族人民的热情开朗、勤劳勇敢、乐观豁达、开放包容的性格特点,让傣族传统乐器葫芦丝得以多样化传承与发展。

乐器介绍: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于吹奏山歌、农曲等民间曲调。

9《古韵今风——为曲笛电子管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

时长:4分01秒

作曲/编曲:冯书雅

曲笛:吴依诺

电子管风琴:冯书雅

作品介绍:作品以盛产于苏州的曲笛为主奏乐器,结合电子管风琴演奏、现代电子舞曲的节奏与爵士音乐即兴,展现了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古韵今风。

乐器介绍:

曲笛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笛”,是一种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的乐器,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10《跨越时空的双人舞——为口风琴梆笛与电子音乐而作

时长:4分02秒

作曲/编曲:冯书雅

口风琴:冯书雅

梆笛:吴依诺

作品介绍:作品由匈牙利弗里斯舞曲和德奥圆舞曲这两种双人舞风格的乐段组成。同时运用口风琴和中国梆笛双主奏的形式,在音乐上构成跨越时空的双人舞。

“弗里斯”是匈牙利民间舞曲,弗里斯(Friska):意思是“新鲜”,速度迅急、热烈,是双人舞的音乐。表现了民间节日欢欣起舞的场面。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圆舞曲也被称为华尔兹,是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的连德勒舞,是18世纪后半叶社交舞会上常见的舞蹈形式之一,19世纪时在西欧各国开始流行,由于跳舞的时候是由两个人成对旋转而得名。

乐器介绍:

口风琴是一种键盘式吹奏乐器。1777年,中国器乐“笙”由意大利传教士阿莫依特神父传入欧洲,随即欧洲人改造了管风琴,发明了手风琴、口风琴等乐器。这些乐器都是通过气流和按键来使指定的簧片振动,发出声音。

现代的口风琴是由德国的Hohner公司在1950或1960年代所发明。不过19世纪在意大利就已出现类似形式的乐器。20世纪60年代,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万司先生成功地研制了铃木口风琴,因为其音色与音区的优势,成为广大专业口风琴演奏家喜爱的口风琴品牌。

梆笛起源于唐代,因其在管身上有排列着许多大小不同的孔洞,像梆子一样而得名。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梆笛的音色清脆、铿锵、明亮,具有独特的音色韵味,能够演奏出热烈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

 【音乐会主创介绍】

冯书雅 作曲/演奏

冯书雅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2021级作曲专业本科生,尚音典乐室内乐团创建人,奥地利维也纳国际作曲家比赛评委,维也纳世界作曲锦标赛评委,纽约爱乐乐团与上海交响乐团联合创办的“小作曲家工作坊”助理导师,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创作课程导师,上海交响乐团和余隆工作室联合推动的“青鸟计划”工作组负责人。曾荣获国家奖学金、2022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上海市三好学生、2022上海音乐学院大学生年度人物、萧友梅校长奖和傅成贤音乐奖学金。

201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师从居文沛副教授,2021年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保送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吴基学教授,现师从作曲家李博禅。2022年考取第二专业音乐设计与制作,师从刘灏教授。

作品多次由纽约爱乐乐团和利沃夫爱乐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和利沃夫爱乐大厅首演。她创作的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协奏曲、音乐戏剧、话剧、艺术歌曲、重奏、电子音乐、流行歌曲和合唱等作品曾在国际国内作曲比赛中荣获80多项奖项,曾多次成功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

负责的艺术实践项目2021年和2022年两度入选上海音乐学院优秀学生“音才助飞”计划,2022年入选上海音乐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项目。负责的创新创业项目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铜奖和上海市赛金奖、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优秀奖、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赛铜奖和第十届上海市徐汇区“创业梦之星”大赛二等奖。她创建的乐团曾荣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创作歌手奖。曾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市赛三等奖和上海音乐学院校赛一等奖。

吴依诺 演奏/即兴作曲

吴依诺

现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四年级。

上海交响乐团和余隆工作室联合推动的“青鸟计划”工作组成员、青鸟Pro成员。

2014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唐俊乔教授和青年笛子演奏家王俊侃老师。

2020年以吹管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唐俊乔教授。

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人民奖学金、三好学生、唐君远奖学金等。

2019年9月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决赛以职业少年竹笛组第一名的成绩晋级总决赛,最终获得职业少年吹管乐组季军。

2019年10月受CCTV-15音乐频道《聆听现场》栏目的邀请,拍摄个人专题纪录片,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展播。

2021年5月上海之春竹笛艺术节暨第二届竹笛邀请赛青年专业组铜奖。

2021年12月参与项目《“咏创典乐”中国经典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会》入选2021上海音乐学院优秀学生“音才助飞”计划。

2022年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海市赛金奖、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优秀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赛铜奖。

2022年10月获“白玉兰”国际音乐节国乐竞演大赛专业青年组笛、箫双料第一。

2022年11月获2022BACH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Online)

2022年巴赫国际音乐比赛(线上)National music(世界音乐组)第一名。同时获得“卓越音乐诠释特别大奖”。

2022年12月获World 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Music Contest2022年世界音乐大奖赛国际大赛National music(国际音乐类):第一名。同时获得“杰出演奏技术奖”。

近年来多次受邀参加CCTV-15音乐频道、广东卫视等栏目的节目录制,多次受国侨办“优秀才艺学生交流团”邀请赴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及演出。

首演《吕韵·伍》、《玛尼石回忆录》、《木兰行》等多个新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大赛事获奖。

点击进入购买